中文/English
京津冀协同创新按下“快进键”
字号: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七个着力”的明确要求,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时光飞逝,光阴荏苒。三年来,一曲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磅礴乐章已在华夏大地奏响。京津冀协同发展,从根本上讲要靠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这一牵动着三地经济发展新动能、产业升级新动力、高端人才技术新空间的关键举措,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三地正朝着资源、产业、人才、技术互补共赢的协同创新共同体迈进。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三大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的乐章正在奏响。在按下“快进键”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中,北京让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使命责任同频共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带动区域跨入世界级的创新型城市群。

      “快进”的协同创新

  京津冀三地围绕大气污染治理、钢铁节能减排等区域性难题持续发力,科技、环保、气象等16家科研单位联合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

  70多家创新机构、10.5亿元的节能减排创新基金、多种融资手段、“政产学研金用”多环节打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支持建立的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创新联盟,正锁定区域内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等关键需求创新发力。

  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创新联盟仅仅是北京推动三地协同创新的举措之一。

  三年来,北京主动作为,强化顶层设计,蓄力支撑京津冀协同创新。

  早在2014年4月,京津冀三地科技主管部门共同签署了《北京市科委、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厅共同推动京津冀国际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助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京津冀国际科技资源与产业对接。

  2014年8月,北京市科委、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厅正式签署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和基础研究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搭建三地共同研究战略平台。

  此后,“快进”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加速成型。北京市科委在2015年制定实施《关于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工作方案(2015-2017年)》,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专项,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并取得初步成效。

  2016年9月11日,国务院印发实施《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其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世界级创新型城市群。2016年9月22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初步建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目标。

  在三地协同创新的框架中,北京顺势而为,捕捉发展需求、聚焦区域性难题,培育出一批协同创新载体,一座座科技合作“创新桥梁”建成。

  京津冀三地围绕大气污染治理、钢铁节能减排等区域性难题持续发力,科技、环保、气象等16家科研单位联合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区域空气质量综合观测网络,开展区域重污染预报预警,建立区域空气质量综合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为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支撑,将“北京创造”的新机制、新模式向京津冀区域拓展深化。

  河北迁安市是河北省钢铁产能较为集中的钢铁产地,节能减排和产业调整升级迫在眉睫。

  北京要如何贡献解决方案?科技创新成为必然选择。北京市科委推动建立的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创新联盟,整合了钢铁冶金新技术等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冶金工业节能减排等31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百名行业专家人才,首钢集团、天津渤海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银行等70余家机构,推动6项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在津冀落地,工程投资总额达到6.7亿元;发起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创新基金,首期规模10.5亿元;共建“京津冀钢铁联盟(迁安)协同创新研究院”,共同推进迁安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与转型升级科技示范区建设,推动7项新技术新产品在钢铁企业示范应用。

  北京市科委还推动建立成果转化对接与技术转移转让绿色通道,参与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全面推广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区域合作站和北京技术市场服务平台的“一站一台”合作模式,与天津、石家庄等城市实现共建;2015年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11.5亿元,同比增长34.2%。2016年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54.7亿元,同比增长38.7%。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说,科技创新正不断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此外,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河北分中心、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研究院、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一批创新载体建设稳步推进。

  “协同创新研究院”“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基金”……通过三地创新资源整合共享、联合攻关、成果转化,一大批“北京创造”的科技成果、改革举措和创新平台已经走向京津冀。

  从最初的三地科技成果交流到如今的创新资源辐射扩散,技术、成果、资本、人才的互动共享,数据清晰说明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加速成型。

       “加速”的科创中心

  北京2016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连续五年,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研发投入强度)达6%,远超部分发达国家3%-4%左右的研发投入强度

  北京清楚地意识到,资源所在,力量所在,就是责任所在。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国家战略进程中,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中央赋予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也是北京服务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机遇。正是基于此,北京将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结合起来谋划、部署和推进,用更大的坐标系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在年初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一组数据引起外界高度关注:北京2016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连续五年,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研发投入强度)达6%,远超部分发达国家3%-4%左右的研发投入强度。

  实际上,北京的创新磁场更为强大:截至2016年底,在京两院院士约766人,约占全国的1/2,在京各类科研院所412家,位居全国首位;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管理机构近4000家,管理资金总量约1.6万亿元;北京科技型企业累计43.3万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470家;过去三年,北京地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223项,占全国的31.5%;2016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中,有七成以上输出到全国各地及出口海外……

  迹象表明,北京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枢纽作用,并承担起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全新定位。“北京作为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丰富,有基础、有条件,更有责任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方面有更大的担当、更大的作为。”闫傲霜说。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正是当前首都创新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经有了“设计图”、初步形成了“架构图”、基本完成了“施工图”。

  “设计图”:国务院印发实施的《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已经锁定到2017年、2020年、2030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去年9月6日举行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明确了重点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在北京布局、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三大科学城”、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四大抓手,“设计图”落地具体安排已经清晰。

  “架构图”:10个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成立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简称“北京办公室”),形成了“一处七办”的组织架构。“一处”,是指北京办公室秘书处,设在北京市科委。“七办”,是指北京办公室设立的重大科技计划、全面创新改革和中关村先行先试、科技人才、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创新型产业集群与“2025”示范区等7个专项工作部门,由北京市有关部门和相关区牵头设立和推进。

  “施工图”:集中体现为“1个方案、1个指标体系、2个清单”。北京市会同国家有关部委,研究编制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实施方案》,建立了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监测评价体系,提出了工作任务清单和重点项目清单,分别有88个工作任务和127个重点项目,合计215个。《实施方案》提出,以“三城一区”(三大科学城、创新型产业集群与“2025”示范区)为主平台,以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为主力军,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主支撑,以重大项目和科学工程为抓手,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将国务院对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为此,北京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为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松绑+激励”。北京市在中关村设立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大厅、开通“绿卡直通车”等10项政策为全国首创,外籍人才永久居留许可办理实现突破性增长;北京实施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28条政策措施”,新举措简化财政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和预算评审程序,赋予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更大的自主权,拓展财政科研经费投入和支持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锁定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以此契合新时期国家发展目标、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是北京一家的事,是一项国家战略,也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说。

  这一点,在国家对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中便得到了清晰体现,即积极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引领服务全国创新发展。

  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说,北京经济结构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创新型经济,在北京产生的科技成果要在全国进行转移转化、辐射扩散。未来,北京要为全国创新发展做出贡献,包括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做出贡献,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应有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功能。

   “交响”的创新驱动

  放眼未来,大量的基础前沿、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创新成果正在京津冀城市群孕育、诞生。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正加速成型

  三年来,按下“快进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音符”正形成交响,引发共鸣。

  创新型经济特征在区域初步显现。2016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显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2015年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7万美元,在全国率先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转换,步入创新型经济结构。

  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域,该指数显示,北京科技创新辐射引领指标由2010年的82.53增长到2015年的97.47,年均增长率3.4%,年均增长2.99分,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显示出北京发挥着强大的辐射带动功能。“可以说,创新型经济的北京正成为支撑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说。

  京津冀三地正因为科技创新形成全新的产业发展分工,构筑起新的区域产业集群。

  京津冀三地依托第三代半导体联盟,整合资源形成了三地半导体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北京联合天津半导体光源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电谷(河北)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京津冀第三代半导体研发创新平台,建立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实现小试、中试及工程化验证,共建标准制定、检测认证等技术研发协同服务网络。

  三地也推动汽车产业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转移为重点,逐步形成区域协同创新产业布局。北汽集团在河北省黄骅市汽车产业园成立黄骅分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和承德市开展产业转移和投资计划,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河北省正定县成立新能源汽车驱动总成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三地协同创新的新亮点。北京推动在保定建设京冀服装设计与产业化平台、沧州建设京津冀汽车模具协同设计云服务平台,推动北京在服装设计、云计算与云服务等领域的创新资源,与河北保定市服装、沧州市汽车模具等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带动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不难发现,一个极富竞争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群将在华北大地崛起:北京打造技术创新总部基地、科技成果交易核心区、全球高端创新中心和创新人才聚集中心。天津打造产业创新中心、高水平现代化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区。河北打造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重点产业技术研发基地、科技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试验区。

  放眼未来,大量的基础前沿、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创新成果正在京津冀城市群孕育、诞生。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正加速成型。